当前位置:
湖南教育新闻网 > 基础教育 > 教育人物 > 详情

湘乡市山坪中学黄超:踢出大山 踢出未来

2025-09-10 10:29:53 来源: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:湖南教育新闻网

1400公里,是从湖南省湘乡市奔赴四川省大凉山需要跨越的距离;56个“山里娃”,是黄超挂念于心、担在肩头的沉甸甸的责任;二十三载,是他用足迹一步步描摹的教育本心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,黄超的愿望朴实而真挚: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读书和足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。他用23年的坚守,依托足球项目为大凉山孩子开启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  记者  余杏  曹鑫宇

“在刚刚落幕的2025UYC环球杯锦标赛上,我们的孩子一举斩获亚军,还有一名队员获评‘最佳射手’!”8月26日,湖南省湘乡市山坪中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兼体育教师黄超,难掩激动地向记者分享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。他口中的“孩子”,正是一群从四川省大凉山走出的让他备感自豪的“山里娃”。

自2002年踏上乡村教育讲台至今,黄超已扎根基层二十三载。23年间,他以脚步丈量乡村教育的边界,用足球为大山里的孩子搭建通往梦想的阶梯——56名来自大凉山以及新疆、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孩子,在他的守护下,在湘乡这片土地上突破了地域和环境的限制,不仅学会在绿茵场奔跑拼搏,更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。

微信图片_20250829173652_83_35.jpg

跨越1400公里的相遇

“在父亲身患淋巴癌重疾、坚强抗癌的那十年里,我所看到的都是他对教育的不舍与坚守。”黄超的父亲也是一名乡村教师,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父亲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,“父亲是我一生的榜样,他对教育的热忱是我坚守的动力。”

大学毕业后,黄超毫不犹豫放弃了留在城市学校的机会,毅然选择回到乡村。“我想把父亲那份未尽的坚守延续下去,用自己的力量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未来。”这一坚守,便是23年。

2020年7月,正值酷暑时节,黄超收拾好简单的行李——两件换洗衣物、一个笔记本、几包给孩子的糖果,坐上了前往大凉山的汽车。这是黄超第一次踏上这片距离湘乡1400多公里的土地,也是他乡村教育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“远征”。

“去之前只知道大凉山穷,到了之后我才明白这个‘穷’字背后藏着多少孩子的无奈和艰难。”黄超说道。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,越往山里走道路越狭窄,偶尔能看到路边背着背篓、赤脚行走的孩子。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,他终于抵达四川省雷波县的一个村寨。

黄超跟着村寨干部走进一户彝族人家。低矮的土坯房里,地面是夯实的泥土,坑坑洼洼;墙角堆着几袋土豆和玉米,这是一家人主要的粮食;屋里没有像样的家具,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和几个缺了腿的板凳。

“他们穿着彝族服装,个子不高,皮肤黝黑,眼睛里满是好奇和胆怯。”回想起第一次见到这群孩子时的印象,黄超记忆犹新:有的孩子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包和文具;有的孩子虽然进了学校,但由于师资薄弱、教学质量跟不上,读完一年级连拼音都认不全。

“不能让这些孩子困在大山里”成为黄超此行最坚定的念头。彼时黄超已经在湘乡乡村教育领域深耕了18年,“这些年看着身边许多乡村孩子因为教育改变命运,我就想,大凉山的孩子也应该有这样的机会。”黄超说。

在哪里找到突破点呢?一天,黄超发现孩子们对踢足球很感兴趣,身手也非常矫健。作为一名从事多年体育教学的教师,他深知对大凉山的孩子而言,单纯靠读书考上大学的难度不小,如果能在足球方面有所发展,或许可以开辟一条新道路。

说干就干,在征得当地教育部门和家长的同意后,黄超将12个大凉山孩子带到湖南,让他们免费学习、生活、踢足球。

刚到湘乡,孩子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不通。“当时教室里一片混乱,老师说普通话,学生说彝语,双方根本没法交流。”黄超急在心里,立刻召开教师会议制订“一对一”帮扶计划——12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大凉山孩子,每天放学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从最基础的拼音和汉字教起。

湘乡市壶天镇中心小学教师彭鸣霞仍然记得,为了让孩子记住“水”字,她每天带着他们去水龙头边,一边接水一边教发音;为了让孩子理解“家”的含义,她给他们看家人的照片,耐心讲解“爸爸”“妈妈”的称呼。“刚开始孩子很抵触,不愿意开口,后来我让全班同学给他们鼓掌,他们也变得越来越有自信。”彭鸣霞说。

适应迥异的生活环境同样不易。大凉山的孩子大多习惯吃粗粮,刚来学校时吃不惯食堂饭菜。黄超立刻与食堂师傅沟通调整菜品:增加土豆、玉米等粗粮,炒菜时少放或者不放辣椒,还专门准备了孩子们喜欢吃的酸菜汤。

“有个孩子告诉我,他从来没吃过饼干、没喝过娃哈哈,我听了特别心疼,就自己掏钱买了一些分给他们。”黄超的举动感染了学校其他教师和本地学生家长,不少人主动给大凉山的孩子送来衣服和零食。

为了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,黄超格外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。他在学校设立意见箱,每周都会查看孩子的诉求。一次,他看到一张纸条上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:“黄校长,天气冷了,我们没有厚衣服。”黄超立刻联系镇里的民政部门和爱心企业,很快募集到一批羽绒服和保暖鞋。“当把衣服送到孩子手上时,他们一个个都笑得特别开心。”黄超笑着回忆。

bc34754f-ca45-4c35-b337-c6b4c660e195.png


从半个篮球场起步的足球队

“学校连专业的足球场地都没有,怎么搞足球训练”“这些孩子连普通话都说不好,哪有精力练足球”“孩子哪懂什么足球,连足球比赛都没怎么看过”……事实上,黄超的足球计划起初受到了不少质疑。

当时学校的场地有限,一半篮球场划给了幼儿园,大凉山的孩子只能在另外半个篮球场玩耍。但只要黄超把足球扔到他们中间,原本腼腆的孩子瞬间活跃起来,围着足球跑个不停。有的孩子虽然不知道怎么踢,却也学着电视里的样子用脚颠球——动作虽笨拙,眼神里却满是热情。

尽管承受着不小的压力,但看着孩子眼中的光芒,黄超没有退缩:“条件差可以创造条件,只要孩子有兴趣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。”

没有专业场地,黄超就四处打听,最终联系到湖南湘成足球俱乐部。俱乐部创始人黄健主动提供了一个山庄作为足球训练场地,同时提供专业的培训。于是,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,黄超都会带着孩子们乘坐校车前往5公里外的山庄训练。

训练条件的艰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。刚开始,没有专业的足球鞋,孩子们只能穿着普通的运动鞋甚至帆布鞋训练,有的孩子磨破了鞋,就简单用胶布粘一粘继续穿;训练用的足球,有的表皮已经开裂;严格的体能训练更是让孩子叫苦不迭——每天跑5公里,颠球6000多个,还要进行冲山坡、蛙跳等训练,许多孩子练到腿都抬不起来,却没人放弃。

足球教练易诗旺告诉记者,孩子对足球有着浓厚的兴趣,训练时即使已经十分疲惫,还是会说“没事教练,我还可以踢”。因为受伤无法上场训练时,他们也会待在场地旁观看队友训练,不愿落下任何一堂课。

“最辛苦的是练体能,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,跑山坡甚至跑到吐。”学生白取牛回忆。刚来的时候,由于从没接触过足球,她训练起来很吃力。有一次,因为动作不标准被教练批评了几句,白取牛躲在角落里偷偷哭,想给妈妈打电话说回家。

黄超在了解后特意找到白取牛,给她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:“黄伯伯小时候家里也穷,想踢足球都没机会,现在你们有这么好的机会,一定要坚持下去。”黄超还鼓励白取牛把想家的情绪转化为训练的动力,“等你踢好了足球,就能带着爸爸妈妈看外面的世界了。”

在黄超的关心和鼓励下,白取牛慢慢适应了训练节奏,足球技术也越来越出色。如今,她已经成为球队的主力中后卫,还获得过校园联赛的冠军。

为了让孩子更好适应训练,黄超还琢磨出一套“游戏教学法”。发现孩子对枯燥的技术训练兴趣不高,他特地设计了“P型绕球”“带球闯关”“射门比赛”等小游戏,把技术训练融入游戏。比如“带球闯关”游戏,黄超会在场地里设置几个障碍物,让孩子带球绕过障碍物,最先到达终点的孩子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。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训练积极性,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足球技巧。

体育课上,黄超特别注重促进大凉山孩子与本地孩子的交流,他会让大凉山的孩子展示颠球、控球等技巧,鼓励本地孩子跟着模仿,还组织两队进行友谊赛。

本地学生董厚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爱上足球的。董厚敏是一名留守儿童,二年级时性格叛逆,对学习的兴趣不大。一次,她看到大凉山的孩子在操场上踢足球觉得特别酷,就主动要求加入球队。起初,董厚敏的足球技术很差,经常“拖球队后腿”。黄超知道后,特意找董厚敏谈心,安排技术好的大凉山孩子帮她训练。慢慢地,董厚敏的足球技术有了很大进步,性格变得开朗起来,学习成绩也从下游跃升至中等偏上。

“足球让我找到了自信,也帮助我认识了许多好朋友。”董厚敏说,现在自己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下午的足球训练。

付出终有回报。经过两年多的训练,这支从半个篮球场起步的足球队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。2022年,他们参加湘潭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,一路过关斩将,最终获得冠军;同年,他们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性青少年足球比赛,成为湖南省唯一一支晋级决赛的乡村球队,并最终夺得冠军。在2022年青岛举行的U8组足球比赛中,球队的一名队员还获得了金靴奖。

身材矮小、皮肤黝黑的白金娇,如今不仅是球队的主力球员,还入选了中国足球U12精英队,成为中国女足后备军的一员。“足球就是我的动力,足球能带给我们快乐,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团结,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。”白金娇说。

“比赛回来后,孩子们第一时间把奖杯送到了我怀里,一个个都哭了,我当然也特别激动。”黄超说,最让他骄傲的不是这些奖杯,而是孩子的成长。曾经不敢抬头说话的白取牛,现在能勇敢地说出“想考北京体育大学”的梦想,成为像C罗一样的球员;受伤一年半仍坚持踢球的吉木取子,在演讲比赛里自信地表达“足球让我知道,只要不放弃,就没有跨不过的坎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0829173706_87_35.jpg

踢出大山,也记得大山

在训练基地,记者看到满屋子的照片和奖杯:有大凉山孩子第一次来湖南的合照,有他们比赛获奖的留影,也有他们在比赛中射门的瞬间……对于这些照片和奖杯,黄超格外珍视,生怕磕着碰着。

孩子们经常给黄超写信,信里写满了对他的感谢和对未来的憧憬。“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财富。”黄超坦言,每当工作累了或者遇到困难想放弃时,看看这些照片和书信,就充满了动力。

这份“财富”背后是黄超无数次的奔走协调。

足球是“烧钱”的体育项目,为了争取更多资金支持,黄超四处奔走,对接了十几家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。在他的努力下,爱心资源不断汇聚:200个足球、400套训练服、空调、书籍……在2024年北京“希望工程·强国青年教师”颁奖会上,黄超用8分钟的事迹宣讲为湘乡青少年争取到300万元公益金。如今,学校每年可以争取到55万元助学资金,孩子们的学习和训练条件得到极大改善。

“我们尽力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,用以完善训练场地的设施条件、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,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在这里成长成才。”湘乡市壶天镇党委书记谭瑞春说。

“这些资金和物资让孩子的生活和训练条件有了很大改善。”黄超说,现在大凉山孩子有了专业的足球训练服和足球鞋,食堂的饭菜也更加丰富,还能够定期参加各类比赛。

在关注孩子学习和训练的同时,黄超还特别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民族融合意识。学校里有汉族、彝族、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孩子,为促进他们的相互理解和尊重,黄超组织了一系列民族融合活动。

中秋节时,黄超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做月饼,大凉山的孩子教大家跳达体舞,新疆的孩子教大家唱维吾尔族歌曲;冬至时,孩子们围着桌子一起包饺子,分享各自民族的节日习俗;校园广播每周都会播报“大山里的足球梦”,讲述不同民族孩子的足球故事;手抄报比赛中,孩子画着汉族的龙、彝族的漆器、维吾尔族的花帽,用画笔表达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热爱。

“这些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,也让他们成了好朋友。”黄超说,新疆的孩子会带来家里做的馕,分给大凉山和本地的孩子;大凉山的孩子也把家里寄来的苦荞茶送给其他民族的小伙伴。现在,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分民族,大家一起学习、一起训练、一起生活,就像一家人一样。

黄超的付出不仅让他收获了孩子的爱戴,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。当地教育局、统战部等部门多次调研学校的足球训练情况,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。2023年,黄超被评为“湘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”。

面对荣誉,黄超始终保持着清醒。他说:“我做这些不是为了个人荣誉,也不是为了培养球星,而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。”如今,第一批来到湘乡的大凉山孩子已经升入初中,有的进入了专业球队梯队,有的正朝着体育特长生的目标努力。与此同时,学校的足球项目也愈发成熟,不仅吸引了来自新疆、内蒙古等地的孩子加入,也成了湘乡市乡村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。

2025年,黄超调到湘乡市山坪中学担任校长,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这些孩子,时常回去看望他们。每次一走进学校,孩子们都会簇拥着跑过来,像从前一样热情地喊他“黄伯伯”。

“我有两个家乡,一个是大凉山,一个是湖南,我以后要回大凉山教孩子踢球,还要来湖南看您。”这是吉木取子对黄超的承诺;“黄伯伯,等我考上北京体育大学,一定第一时间告诉您。”这是白取牛与黄超的约定……

黄超说,其实自己的心愿很简单:“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读书、踢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,走出大山,也记得大山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黄超,湖南省湘乡市山坪中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兼体育教师。创新了“3+1”教育模式,通过“体育+教育”助力乡村学子成长。曾获全国“强国青年乡村体育教师”、湖南省校园足球贡献奖。

编辑:余杏

热稿排行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