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湖南教育新闻网 > 要闻 > 《湖南教育》 > 详情

卷首语 | 陈贤楚:深耕融合教育沃土,共筑教育公平新梦

2025-08-04 11:43:05 来源:原文刊发于《湖南教育》2025年7月A刊总第1331期 作者:陈贤楚

教育是民生之本,公平是教育之魂。在湖湘大地的南端,蓝山县将融合教育作为推进教育公平、建设教育强县的重要抓手,书写着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温情与担当,通过制度创新、资源整合、数字赋能,为特殊儿童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。

机制筑基,让融合教育“有章可循”。蓝山县委、县政府将融合教育纳入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,构建“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、家校社协同”的长效机制,成立跨部门资源中心和专家委员会,出台多项政策文件,将融合教育纳入绩效考核和督导评估,压实普通学校责任。这一系列举措,让融合教育从“可做可不做”变为“必须做好”,从“个别学校探索”升格为“全县整体推进”。在资源配置上,蓝山坚持“应融尽融、就近就便”,优化布局5所资源教室,形成“1+N”辐射网络,构建“随班就读为主体、特教学校为骨干、送教上门为补充”的全纳格局。经费保障上,蓝山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,特殊教育学生“零收费”,教师津贴、培训经费、职称评聘倾斜等政策全面落地。2024年,全县40所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全覆盖,173名残疾儿童就近入学,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%。

专业赋能,让融合教育“有质可依”。我们将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扩增到30个,5名教师加入市级名师工作室,配备专职教研员和资源教师,打造了一支“特教专职+普校兼职+巡回指导”的复合型师资队伍。同时,将融合教育纳入全县教师培训计划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培养融合教育教师2000余人次,努力实现融合教育服务“全员化”。蓝山为每个特殊孩子量身定制成长方案,建立“筛查评估—分类安置—动态跟踪”机制,对残疾儿童“一人一案”精准安置:能随班就读的优先就近入学,中重度残疾儿童入特教学校,无法到校的送教上门。通过组织文体交流、联合教研等活动,特殊学生走进普校课堂,普校学生走进特校交流,两校教师协同育人。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在相互了解、相互接纳中共同成长,教师们在交流合作中提升教学水平,“融合”从“形式”走向“心灵”。

创新驱动,让融合教育“有梦可圆”。融合教育的未来,在于“破圈”与“共生”。蓝山通过“宣传创新、医教结合、数字赋能”三大路径,让融合教育从“校内实践”走向“社会共识”,从“传统模式”迈向“智慧生态”。借助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融合教育政策和典型案例,承办永州市特教教师培训、技能竞赛等活动,推动相关建议提案落地,凝聚社会共识,营造理解、尊重、接纳特殊儿童的社会氛围。依托专家委员会和县妇幼保健院等机构,为特殊儿童提供言语康复、肢体训练等专业服务,构建起“筛查—评估—干预—康复”的全链条服务模式。依托璟云平台为特殊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,实现数据化管理与动态监测,让资源调配更精准,让教师工作更高效,让特殊学生的成长轨迹“可视化”和“可追溯”。

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守望,融合是文明与进步的温暖刻度。蓝山县将以更坚定的决心、更务实的举措持续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,构建从“物理融合”到“心灵共鸣”的育人新生态,让每个生命在尊重中成长,在融合中焕彩,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抱梦想!

(作者系蓝山县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)

图片

图片

编辑:余杏 实习 莫文蝶

热稿排行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