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王玉洁
上传教案,即可得到极速响应,获得专业化指导;上完一堂课,10分钟生成课堂评价,精准分析课堂的每一个细节…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人工智能让专业全面的教学指导“随叫随到”,成为教师日常。
8月29日,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湖南展团推介会上,湖南教育报刊集团重磅发布中南智研数智化教师成长平台(以下简称“中南智研”),展示人工智能在教学教研领域的多场景应用,覆盖教师备课、授课、教研、评价等环节,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“数智化解决方案”。
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(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)党组书记、院长(主任)钟君,中南教育智库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专家吴亚滨,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委员、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周亦翔,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委员、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梁威,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数智产业部部长赵志明,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王树槐,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胡力丰见证平台发布。
中南智研数智化教师成长平台正式发布
双系统协同,赋能教师专业成长
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,教师成长周期长、区域发展不均衡、教学评价模糊等问题愈发突显。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依托《湖南教育》积累的海量权威课例资源与中南教育智库专业力量,自主研发“中南智研”平台。
平台集成两大核心系统,即“小青助教—教师备课指导系统”和“数智教研员—AI课堂观察系统”,将教师从 “经验摸索” 转向 “数据驱动的精准提升”,将教学行为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,实现评价从“模糊定性”到“精准定量”的转变。
谢龙介绍中南智研功能
“小青助教—教师备课指导系统”重构备课流程,通过“3分钟智能诊断+ 30分钟语音反馈”的极速响应模式,对教案的学习目标、重难点、任务链设计等九大维度深度扫描,成为教师全天候的“专业备课伙伴”,让教师备课即时获得专业指导,实现专业成长。
“数智教研员—AI课堂观察系统”基于教育部新课标LICC理论,为教师生成个性化发展指数,明确每阶段提升重点。该系统还能在课前提供智能备课与学情诊断,课中实时捕捉多维度教学行为,课后生成涵盖课程、教师、学生、课堂的四维深度报告及教学能力雷达图,让模糊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精准的科学数据,为教师课堂能力提升提供导航级方案,教师实现“靶向成长”。
数据驱动教研新范式,提升区域教育水平
中南智研以智能研课、精准评课、数字画像三大核心功能为支柱,通过语音识别、视觉分析、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,为教师成长提供全流程支撑,在学校、集团校、区域各级试点中展现明显成效。经过试验推广,平台能够实现备课负担减轻超70%,教学设计优良率提升超40%。
“教师需要的不是数据,而是以数据为基准形成的报告与建议,‘中南智研’不替代思考,只激发进化。”吴亚滨特别提到,“中南智研”构建了基于AI数据驱动的实证教研新范式,形成了“数据采集—智能诊断—精准干预—能力提升”的闭环,为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、教研效能难量化等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。
吴亚滨讲解中南智研平台亮点
对教师个体而言,平台通过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指导,生成教师个性化发展指数,规划教师成长路径,加速专业能力提升;对学校而言,积累的教学行为数据为校本研修提供客观依据,量化投入产出效益,建立教研效能评估矩阵,提升教学质量;对区域而言,动态生成的教师发展画像与健康度指数,为教育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提供决策支撑。
中南教育智库运营总监谢龙介绍,除智能系统的技术赋能外,中南智研深度融合中南教育智库专家资源,通过组织教师培训、主题研修、学科教学比武等多样化活动,以理论学习+实战演练立体化支持体系,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。
跨界融合创新,激活生态发展活力
聚焦教研依赖主观经验、备课负担沉重、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,中南智研平台通过“教育+AI+出版”的融合给出了系统性答案。
“中南智研”深度融合“教育+AI+出版”三大领域优势,将教育服务的实践经验、出版资源的内容优势与科技的赋能深度融合,将《湖南教育》积累的静态课例资源与智库智力转化为可动态应用的认知资产,开创了“服务沉淀数据—数据优化产品—产品升级服务”的数字化转型闭环。
这一创新响应了《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《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》与“人工智能+教师队伍建设”行动计划的号召,探索以AI重构教育服务模式的新路径,通过教学行为数据分析反哺出版选题策划,推动教育出版从“经验编纂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跃迁。
更深远的是,平台轻量化部署与智能资源池打破了城乡教育资源壁垒,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“+AI”的载体跨越地域限制,触达更多区域、学校、教师,为新时代教育生态重塑提供“技术向善、内容致远”的实践样本。
编辑:曹鑫宇
二审:李薇薇
三审:李茂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