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湖南教育新闻网 > 要闻 > 《湖南教育》 > 详情

研学旅行:“热”中“冷”思考

2023-10-13 21:10:43 来源:《湖南教育》 作者:卿前进

cedabab16b415d81357cca3d5a6e6f9a.jpg

今年暑期,研学旅行成为热门话题。“清北校园研学行”“跟着院士去旅行”等各类研学活动,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。然而,市场火爆的同时,问题也随之出现,不少家长反映,花了高额报名费,但研学内容“货不对板”、研学过程“游而不学”。

那么,研学旅行为何“爆雷”?研学旅行的价值在哪里?研学旅行未来应该如何努力,才能成为让孩子们得到收获与成长的“行走的课堂”呢?对此,记者进行了相关调研采访,并尝试给出一些答案。

“井喷”的研学需求

时光回到2016年。

这一年被研学圈称为“研学元年”。这年12月,教育部和原旅游部等11部门联合颁布了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,并要求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,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,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。

“以前,研学还只是一些学校和家长的小众选择,但在《意见》颁布之后,研学很快成了热门的话题。”带领过诸多海内外研学项目的资深从业者余卓表示。

事实确实如此。

面对将近2亿的中小学生群体,在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10%的背景下,研学旅行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巨大的。而“学研一体、寓教于乐”的研学方式,又与近年来推行的“双减”政策、新时代素质教育,以及家长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相契合。研学旅行也因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,备受学校、学生与家长的青睐。

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研学旅行数据显示,2019年参与研学旅行的人数为480万人次,2021年达494万人次,2022年突破了600万人次。各大OTA(在线旅行社)平台数据显示,今年暑期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,7月环比5、6月增长280%,研学游市场一片红火。据艾媒咨询估计,2023年我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1469亿元,同比2022年的909亿元增长61.6%。

迅速膨胀的市场“诱惑”之下,研学行业供给端的乱象随之滋生。最为明显的,就是大量非专业的旅行社、被“淘汰”的教培机构或其他不具备资质的研学团,纷纷冲进了研学圈。

企查查数据显示,2016年以来,我国研学旅行相关企业的注册量迅速增长。2016—2019年,我国分别新增研学旅行相关企业为563家、1046家、2377家、5302家。2020—2022年,受到疫情的影响,这一增长趋势虽然有所回落,但仍居高位,分别为3915家、2935家、412家。今年上半年,更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之势。

然而,这么多在短时间内成立的研学企业,是否真正具备研学能力是令人存疑的。余卓对此表示担忧,“因为研学是一个十分专业的领域。比如,需要根据研学目的设计课程活动,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、知识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,而这些专业的事情,需要十分有经验的研学团队才能完成。但很多非专业的研学团,往往由导游或者临时聘请的大学生带队,研学活动也多是领队机械式的讲解或者走马观花式的旅游,不仅缺少研与学的内容,同时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”。

此外,据报道,市面上很多研学团为了迎合家长的喜好,设计了大量同质化的研学活动。其中,与名校相关的研学项目同质化最为严重。

“研学一旦挂上了名校的牌子,不仅价格可以从3000多元涨到8000多元,还能更加受家长欢迎,至于能否兑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这就导致了花8000多元只在校门口打卡拍照等‘货不对板’现象的出现。”一位资深从业者透露。

在中国旅游协会亲子游与青少年营地分会会长魏巴德看来,对于研学“爆雷”事件,除了责怪“不靠谱”的研学机构之外,还应该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
“首先,是好的研学资源严重不足。”魏巴德表示,虽然国家大力推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,但目前更受市场认可的研学资源大多集中在北京,如天安门、故宫、长城、清北名校等。这就极易造成研学游与普通游“撞”到一起。在资源紧张的时候,“撞车”导致的挤兑尤为突出。“今年暑假,不少孩子炎炎夏日里在故宫门外排队等候,时间长达数小时。一番等待下来,孩子学习的兴趣早已索然,身体还很受罪。”

“其次是研学目的地缺少灵活的应对机制与预警措施。”魏巴德表示,疫情结束后,研学旅行迎来了高峰期,人流量大幅攀升。然而,许多热门研学目的地依旧保留了疫情时期的限流措施,并未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调整。

对于研学旅行这一新兴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魏巴德认为应当客观冷静地看待,不能因噎废食、一堵了事。“在教育改革的步伐下,面对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,更应思考如何挖掘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。”魏巴德说。

行走的生动课堂

研学旅行有教育价值吗?

研学旅行值得消费吗?

研学旅行会不会是一种新的“智商税”?

…………

面对频频“爆雷”的研学事件,这些问题正困扰着学校、家长与学生。

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,或许可以从邵阳市大祥区第一中学“追寻红色记忆 体验农耕文化”绥宁研学之旅中找到答案。

一大早,320班的王淑敏就激动地赶到学校,坐上了开往绥宁研学的客车。车上的同学们和王淑敏一样充满喜悦与期待。

研学的第一站来到了具有悠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寨市古镇。

在古旧的青石路上踱步,抚摸斑驳剥落的古屋青墙,和当地居民一起种地、编竹篮、打糍粑,吃当地的特色小吃,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,与村民唱歌跳舞、聊家常……很快,王淑敏就完全沉醉在这宁静、祥和、美好的乡村生活之中,直到结束,也不忍离开。

“在古镇的研学接近尾声之际,我转身遥望,那一刻,宇宙最深刻的美、历史的深沉厚重、生活的平安喜乐,一同涌进我心中。”王淑敏在日记中写道。

沿着红军战士曾经走过的路,王淑敏来到了研学的第二站——绥宁党史陈列馆。

“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,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,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。”

“刚一进门,便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,让我肃然起敬。”王淑敏回忆道,“之后,听着带队教师讲解墙上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,介绍陈列柜中的革命物件背后的故事,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‘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’的革命英雄就在我的眼前。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,毅然决然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中,无怨无悔。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民族自豪感,也对习总书记的嘱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”

两天的研学之旅很快结束,王淑敏收获满满。在回去的路上,带队导师王彬彬带领学生一起对研学活动进行了反思与总结,并告诫大家要做红色精神的传承人,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。王淑敏深以为然。

“孩子很喜欢研学所带来的、与众不同的体验与收获,家长也很乐意看到研学给孩子带来的转变。因此在我们学校,这个研学项目的报名人数一直是最多的,价格也不贵,只要598元。”王彬彬说。

“绥宁研学之旅,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特色民族风情和悠久历史文化,能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、红色文化的认识,能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,能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。”绥宁研学之旅总策划毛力强说。

在全国各地,像绥宁研学之旅这样深受孩子与家长喜欢,又具有切实教育价值的研学活动不在少数。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,85.87%的受访者表示,有意愿自己参加研学游项目,同时61.71%的受访用户有意愿让自己的子女参加研学游项目。

这一组数据反映了教育消费者对研学旅行价值的认可。

“爆雷”事件的出现,并不意味着研学旅行是新的教育消费骗局。尽管当前存在一些鱼龙混杂的现象,但研学行业仍有众多有情怀和追求的从业者,研学本身的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。

“在我看来,研学旅行具有两个难以被替代的教育价值。”魏巴德说,“一是体验价值。研学给孩子带来区别于书本的真实生命体验。闻到花香、亲眼看到青藏高原的冰川,或者在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重温历史,都会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、对生命的认识。二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。在研学旅行中,孩子们一边体验世界,一边发现问题、思考问题并协同解决问题,能帮助孩子建立研究性思维,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。”

事实上,研学旅行的重要作用在《意见》中就已经明确,《意见》指出,“开展研学旅行,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激发学生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的热爱之情;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,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;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,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,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,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。”

未来的发展之路

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1》指出,研学旅行市场虽然是一个政策催化的市场,但更是众多企业一点一滴拼出来的市场。今年发布的《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-2023》指出,研学旅行未来最重要的是课程与产品。

“这意味着,研学旅行的发展逻辑要从以往的政策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。”魏巴德如此解读,“市场注重的是产品质量和供需关系。研学旅行未来的发展方向,一方面要在供给端持续发力,致力于开发更多更优质的研学产品,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研学需求;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与开发新的研学市场,激发新的研学需求。”

“不过,以教育价值为核心追求应该贯穿研学产业发展始终。此外,还需要注意研学的公益性。”魏巴德补充道。

那么,研学的供给端该如何发力?该如何激发新的研学需求?又应该如何保障研学产品的教育性与公益性?

事实上,政府、研学行业和社会各方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,并通过不断尝试来寻求解决方案,一些值得推荐和借鉴的行业经验也逐渐浮出水面。

首先是在研学的核心产品——研学课程的开发上,以高水准的研学课程提高研学供给端的质量,并通过创新、创意产品激发新的研学需求。

“研学活动课程化是目前全行业的发展重点与发展难点。这些年,我们公司一直在努力开发自己的核心研学课程。”余卓表示,“教育性、活动性、市场性兼具的研学课程是我们区分于其他细分旅游产品的关键特征,也是我们公司乃至我们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。”

为此,余卓所在的湖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,专门组织专家开发研学课程,深挖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,结合教育规律开发了“14天新西兰学期插班游学团”等精品研学课程与研学路线。这些课程目标明确、内容翔实,资源保障充足,应急预案到位,深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。

除了面向学校的传统研学,一些企业还推出了新兴的研学活动,如“亲子研学”“集团研学”“社区研学”“校车研学”“云研学”等,打破了年龄、时空的限制。这些活动使得研学成为一种适合所有人、能随时随地开展的教育活动。新兴的研学活动拓宽了研学市场,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参与机会,使得研学教育更加多样化,推动了人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,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。

其次是大力推动研学基地营地与研学目的地建设。

研学基地是研学旅行的核心承载空间。近年来,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研学相关奖助政策与活动,用于支持基地营地建设,如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、基地营地建设补贴计划,等等。在这种种政策激励之下,全国各地充分利用科技资源、本土资源、文化资源、红色资源等建立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研学基地,截至2019年,共打造了国家级营地40个,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国家级基地582个,校外活动场所1800多个。在研学目的地建设上,各地通过深挖本地内需,促进研学旅行中学校、研学服务商、基地营地等主体的联动互动,推动研学课程的迭代升级和专业人才的能力进阶,从而形成高品质的研学供给。

“研学基地的建设,减少了研学旅行与传统旅游行业的挤兑,让研学更纯粹、更专业,也让研学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。‘家门口的研学’让研学活动的成本大大降低,政府投资与政府管控的介入,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研学的公平性与公益性。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班建武说。

最后是重视培养专业的研学人才。

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,这一点已经成为行业共识。由于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的结合体,是公益与市场的结合体,牵涉的单位、人群众多,因此,既懂教育又懂旅游,既懂教育又懂协调管理,还懂产品与市场的综合型人才是研学领域的“香饽饽”。但在目前的研学市场,这些人才存在巨大缺口。

为了解决这一人才缺口,教育部在2019年增补专业名单中,宣布于2020年开设“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”专业。截至2022年,共有9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,预计将为研学旅行行业输送近万人才。

除此之外,还诞生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一新兴职业。在最近颁发的《研学旅行指导师国家职业标准(征求意见稿)》中,将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职业水平分成了四个等级,并对申报与评价条件做出了规定与说明。

“建立职业标准,完善职业资格证制度,既可以规范整个研学行业,也可以倒逼社会和企业重视对研学指导师专业能力的培养,提高整个研学指导师队伍的质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征求意见稿中,‘教育教学知识’放在了研学指导师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首位,这充分表明了政府部门对研学活动教育性的肯定与重视。”班建武评价道。

研学旅行一边牵系教育,一边牵系旅行;一边牵系政府,一边牵系市场。唯有做好教育与旅行的有机结合,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平衡,并始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,研学旅行才能行稳致远,才能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,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。


热稿排行

Baidu
map